陪伴專欄|台中交流觀察日記 (下)

文/陳艾霖

交流觀察日記的下篇,想要從創作陪伴的角度切入。

這次參與交流的藝術家們,很多都剛從學校畢業不久,或還是學生。每年每年,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從學校畢業投入藝文產業,當脫離了學校的環境,尚未成熟的創作計畫或是組織要如何發展?創作經費是一個問題,排練空間是一個問題,工作團隊是一個問題,在創作上的顧問建議也是一個問題。

在藝文產業中比較少有穩定的公司組織,常見的工作型態都還是獨立創作,或是專案合作關係。於是針對還在創作前期的計畫,開始有人將場地、支持經費、人脈連結、演出機會等等資源兜攏起來,從更長遠的角度提供創作進駐,或是發展一段陪伴關係。

慢慢成形的「創作支持系統」


前陣子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舉辦的《將來形狀:CREATORS五週年》中的系列活動:「創作支持系統的現況與未來」圓桌討論,將這些創作進駐、創作陪伴等計畫統稱做「創作支持系統」,跳脫出過往的補助思維,這些各式各樣來自政府與民間的創作支持計畫,嚴然成為一種新的創作趨勢。

而在民間的創作支持計畫當中,有些有受到國家補助支持,有些則是完全自發使用自己的經費辦理。為什麼要做創作支持?每一個單位給出的答案都不同。我們這次有幸的能和同樣為民間單位,同樣在這一兩年間開始做創作支持的阮劇團與藝術報國互相交流,聽聽他們發展計畫的緣由,以及對未來的想像。

成立快20年的阮劇團,發現無論是創團成員或是之後加入的夥伴,好像離年輕人越來越遠了。於是今年發起第一屆的《DQ創作計畫》,針對30歲以下的創作者,投入劇團演員、場地,以及辦理草草戲劇節與劇本農場的經驗,希望能和年輕創作者相互激盪出不一樣的作品。而他們也預計在明年二月在「新嘉義座」進行呈現演出,讓人非常期待會產生什麼樣的作品。

阮劇團「DQ創作計畫」專案組長邱洛彤(Dina)

台中的藝術報國也在今年發起第一屆《好青!藝術創造計畫》。創辦人陳柏潔擁有舞蹈與藝術行政背景,共同創辦人陳鈺分擁有景觀設計的背景。他們先前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工作,創辦藝術報國是因為想要知道在體制外還能做些什麼。「在坐的每一位身上都有一些知識,這些知識怎麼被奠基跟累積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因此他們透過創作進駐、辦理「基地學」講座與工作坊,讓參與者能夠主動的接收或是傳遞知識,而他們的下一步的計畫很可能是出版。

藝術報國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陳柏潔

這些創作支持計畫在幾個月的期間內和參與藝術家維持一種或緊密或輕鬆的距離,不同於直接給予經費補助,提供顧問諮詢、場地支持、人脈連結、知識補給,或甚至更無形的創作支持資源,到底能在哪些層面上真正支持到創作?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也持續的在摸索。

思劇團總監暨陪伴計劃主持人高翊愷

雖說思劇自2021年才開始以「微型創作陪伴計畫」正式的辦理徵件、創作陪伴與公開發表,但在這之前皆以透過創作支持的概念,與不同團隊與創作者透過多種形式共同合作,如:最早開始的戴開成與思劇團共同主辦的「落語」系列節目(例如:思劇場落語相聲館【歲末歸思】)、2021年推薦與支持獨立創作者王甯與國際合作夥伴Dance Nucleus的[CP3]國際共學計畫(延伸閱讀:丨來,丨去的王甯❤️ )、2020年與曾智偉共同合作《巴黎野梅》首次發表等(Thinkers’ Studio X 曾智偉《巴黎野梅》系列活動)。

但其實在思劇團其他的計畫中也可以看到陪伴的精神。陪伴的精神在於思一直會是一個打開、開放的地方,等著你來討論或是做更多有趣的事。不只在計畫期間,更多的是之後綿延且持續的連結。如果大家因為參與這個計畫,而走到更遠的地方,絕對會是我們所樂見的。

  • 從其他計畫看陪伴關係

藝穗節場地自主後的陪伴|思劇團與蘇品文「蘇品文女性主義三年計畫」之間的關係,在《少女須知》藝穗節演出後持續以工作坊形式共同合作,如:「殺龍Salon-當代表演工作坊/裸體實踐工作坊」

從雲端駐村展開的國際連結|陳詣芩與周寬柔在2021參與思劇團「東南亞性別網絡計畫:雲端駐村」發展的《女殊運動》原型,而後又在泰國Low Fat Art Fes與日本東京BUoY Festival進行階段呈現。延伸閱讀:《國際交流之於《女殊運動》的開放性與公共性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