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俊德
身為創作者,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觀眾越多越好,但礙於各種現況,無論是作品題材、美學風格、創作者知名度、消費者喜好、文化、環境等等,都是影響其中的原因;觀眾也同樣是受各種影響而不斷改變的。
「觀眾如何參與作品」一直是自己在創作過程中持續思考的;再退一步,我會問自己「你理想中這個作品的觀眾群是什麼人。」有一種說法:「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是雅俗共賞!」我認同。什麼是好的藝術?好的藝術又是誰說的算?依然是個大哉問;當我發表作品,註定就是會被檢視,同時也必須面對各種評價,故此找到自己站得住腳的基石很重要。回到創作過程,我不能夠幫觀眾決定應該怎麼看作品,但我能創造希望觀眾可以怎麼看、怎麼參與的方式。
談《外公給我的一堂表演課》創作之前,我想先拉遠一點來談自己看待創作的視角:「我是有選擇的」。認識我的人或多或少知道我高中是學戲劇,大學才唸舞蹈系;劇場人總覺得我是舞者、舞者總覺得我是演員,加上自己這種半路出家的學習歷程,我很難有自信的跟別人說我是一名專業演員,或是專業舞者;於是畢業前後這兩三年,我都在其中擺盪,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但持續走到現在,終於找到喜歡介紹自己的方式了,也就是「我創作、我表演。」 回到這次《外公給我的一堂表演課》創作中,一開始給作品的觀眾群設定為「大眾」;我想做出「通俗」的作品。關於「大眾」、「通俗」當然每個人定義標準皆不同,但在此撇除意外爆紅的可能,我認為創作者面對作品大眾、通俗與否,我想應該多少心裡有數。 同樣的,我帶著「我是有選擇」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創作,並非我這次選擇通俗,我就只能永遠通俗,反倒是:「我要我每一個作品都是獨特的」,因此創作過程中,自然會發展出該作品的工作方式,讓作品隨著自己的腳步,長出它的樣子,也接觸到適合該作品的觀眾群。
我心中的通俗:「那些看似芭樂的劇情,都很真實啊!」我打從心底這樣認為。
關於日常的遭遇,大至意料之外狀況,小至日常瑣碎煩惱,認真說起來,大概也就是那些事情罷了……,但你說重要嗎?我認為很重要!只要你當下認為那是你最在意的事情,即便他人眼裡多麼微不足道,都還是你認為最在意的不是嗎?這也是《外公給我的一堂表演課》中想傳達給觀眾的。《外公給我的一堂表演課》選擇通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觀眾能因為熟悉而喚起生命中的共感,以產生觀演之間的丟接,進而有更多機會產生感受甚至感動,這將是我對此作品的願景;當然這樣的流動,也是我為何這麼喜歡劇場表演的原因!
最後想分享我的老師,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分享過的一段文字:「俗媚,說觀眾想聽的話。脫俗,說自己想說的話。通俗,與觀眾對話。」對我而言很認同,也是銘記在心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