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作上,思考觀眾在哪裡?寫一篇給也許未曾進入劇場看演出的你。

文/劉俊德

在創作過程中,提出「觀眾為什麼要進劇場看演出?」一直是很常見大哉問;前陣子好奇的在搜尋引擎上搜尋這個問題,然後跑出約一億四千三百萬項結果,我粗淺瀏覽,會心一笑問自己「那我為什麼喜歡進劇場看演出呢?」如果我說「我就是喜歡啊!」這種答案想必對你會幾乎認為沒有說服力;但又想想,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很像滿重要的!

我每次進院的期待都不同,也許是為了想看厲害的表演者、也許是對作品的主題有興趣、也可能是因為有著我無法想像的好奇;但你問我,所以進劇場都需要心理準備嗎?當然不必!我又沒有要寫三千字心得的壓力!我就是帶著期待而已,畢竟我如果願意花錢購票,代表我是「有興趣的」不是嗎?

來分享我平常進劇場的原因:一、因為是我的工作領域,我要知道不同的藝術家、團隊在做什麼?思考什麼?透過作品認識一個藝術家,對我來說是最直接的選擇。二、我平常的休閒娛樂。三、學習。觀看,是非常有效練習。四、自我整合。前三點對多數人都不那麼重要,所以我先不細談,那我們來聊聊「自我整合」。

這次《外公給我的一堂表演課》創作,對我而言這次創作就像疊樂高,當我腦中出現作品的畫面時,我就開始找零件把他組合起來,但這個作品可能沒有確切的說明書,你得不斷嘗試;我會覺得跟人生好像,好多出乎意料的時刻,過一段時間回看,又有種冥冥之中就註定的感受,似乎都走在心理有數的路上⋯⋯。如果你問這堂課的課程大綱是什麼?我會說「就是自我整合的練習。」

2022年底我去內觀中心參與內觀的時候,認識一位朋友,他問我:「你覺得,身為一位藝術家,你認為自己身上有著什麼跟別人不同的特質?」我想了想,說:「更具觀察力吧!」我時常在想,如果我不是在藝術這個領域中,我會有想要更理解自己的渴望嗎?無論是創作或表演,對我而言都是自我整合,包含即將在二月底呈現的《外公給我的一堂表演課》Solo,更是,因為在創作的過程裡,你開始發現自己原來喜歡這樣、不喜歡這樣,並且更深入的問「為什麼我的選擇是這樣?」,當自己有更多的好奇出現,就有機會去探索答案;而若發現從來沒思考過的問題出現,也許就更能回答出不曾想過的答案。回到自已生命的旅程中,因為理解更多,所以能選擇的方向就變得更多,我這麼認為。到觀眾身上,同樣的觀眾也會對於作品所拋出來的問題,產生思考,甚至回覆。

劇場能提供的問題,從來都不只是是非題,反倒是簡答題或申論題,是可以自由表達的想法的地方;同時也因為這樣的自由,觀者更能回到身為人這件事上,用本能也好、生命經歷也好來感受和詮釋。我想在此稍微拉寬來談一點我對於休閒娛樂的觀察;當今的娛樂種類繁多,越來越豐富的形式,也帶來更強大的感官刺激,以至於觀者會更被動的參與,但被動卻可能失去更多想像的能力。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印象雄獅文具的廣告那句「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你認同嗎?好,回來。我常對自己說,如果作品用說的就能說清楚,那其實也就不用演了,我可以直接出一本書讓你看,劇場的特點之一是「我們都在現場」,所以很多的想像、感受、能量是瀰漫在空氣中,你只能進到劇院裡頭,自己來「體驗」,相信自己的直覺吧!這也是我認為劇場魔幻的地方。

攝影師|林筱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