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專欄|台中交流觀察日記(上)

文/陳艾霖

9月初以陪伴小編的身份,與陪伴夥伴們一起到台中參加交流活動,透過活動連結到一樣在做創作支持的夥伴阮劇團與藝術報國,還有藝文空間臺中驛鐵道文化園區與留白計畫 blank plan。這一趟旅行看看不同的人、不同單位在做的事情,在做創作支持的這件事情上,對藝術家、組織或整個生態又有了多一點的想像。

陪伴計畫的夥伴們(從左起分別是思良、Vivien、翊愷、敬庭、俊德)

大家的自我介紹

在交流活動的自我介紹環節,眼前的藝術家將手機放在他前面的地上,沒有簡報,也沒有開口說話,反而是按下錄音檔的播放鍵,從播放出的聲音說著他是誰、他的過去與他即將進行的計畫,而他的身體隨著口白舞動,他是好青創作進駐成員的廖思瑋。其他的藝術家的自我介紹也是百百種,除了運用身體,也有人用簡報、用聲音,或甚至直接帶來一段演出。

好青創作進駐成員廖思瑋

這個讓藝術家自我介紹的環節,是想要仿效國際展會中的Pitch方式,目的是讓藝術家展現創作提案的亮點,透過彼此交流分享,拓展人脈,進而找到下一個可能的機會。而對於這次參與計畫的藝術家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同時也看看大家都是怎麼做的。

前陣子思劇團的夥伴剛從PAMS首爾表演藝術市集(Performing Arts Market in Seoul)回來。從她的分享中知道有「PAMS Pitching」公開提案的環節,無論是場館、組織、藝術家、藝術節都可以提案。透過提案大家可以推銷自己,互相交流並創造連結的機會。

當藝術走進__

「臺灣很小,到不同區域,或是不同領域去看看我覺得是很好的。」藝術報國的藝術總監陳柏潔說。離開了劇場的黑盒子,當藝術走進地方,像是近幾年開始的許多駐村機會、城市藝術節,鼓勵藝術家進到地方創作。

整建中的臺中驛鐵道文化園區

由舊臺中火車站改建而成的園區「臺中驛鐵道文化園區」,雖然許多空間都還在整修中,但根據經營單位的說法,其中兩層樓的歷史建築「20號倉庫」,未來會規劃讓藝術家駐村,二樓預計會有6個房間作為住宿空間使用。除了當作創作與展示演出的空間,也希望打造更多交流空間,讓大家可以在這邊共同討論,激盪想法。

也有單位試著讓藝術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留白計畫 blank plan創辦人王奕翔希望藝術跟生活是有連結的,因此留白計畫的展覽都是從生活出發。飲食文化、老舊的材質、被遺忘的技術,這些取材自日常生活的元素,透過策展團隊的巧手,媒合適合的藝術家,讓品牌有機會在這裡被孵化。讓人想到近幾年也非常盛行的各式博覽會、設計展、藝術節,即是將設計與策展力極致發揮的的展現,透過結合旅遊、商品販售、飲食、體驗,也讓人看到藝術商業化的可能性。

留白計畫 blank plan 創辦人王奕翔 正在介紹四樓的展演空間

留白計畫 blank plan四層樓高的複合式空間,結合了選物、體驗、展演,目前每一層樓都有不同的主題,一樓是品茶的空間,二樓介紹咖啡,三樓是單寧布料與製品與花藝,四樓是展演空間,未來期待有更多的展演活動或是異業合作在這裡發生。

交流之後…

如同藝術報國藝術總監陳柏潔提到的,現在的時代已經不是想說「我是做藝術的,哪裡可以有我?」而是應該去思考「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能夠做什麼?」在做作品、賣票、演出的模式外,也可以做教育,與不同的產業合作,甚至是關注議題進而改變社會。

這次來台中一趟,遇到了很多開放且熱情的人,大家都一起想著要怎麼讓這個環境與產業變得更好。最後以留白計畫 blank plan創辦人王奕翔說的「希望大家在藝文產業中不要再單打獨鬥。」作結,一群人總是可以走得比較遠,是吧?這也是我們這次舉辦交流活動想要傳達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