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3/18(三)在思劇場舉辦的【音樂人的烏托邦- 我們的音樂旅行:Ethno Sweden 瑞典民族音樂工作坊】嗎?
這個計畫,正是思劇場團隊與湄公河文化中心有的共同理念,希望透過一個空間、 團隊,製造網絡、平台,讓更多的交流與共享發生。更希望透過這個座談可以讓 大家了解國際連結與交流的重要性。 ——總監・高翊愷
工作坊日常分享-智邑:
主辦單位將會在工作坊第一日,提供一周的重要流程表,包含工作坊、排練音樂會等,讓參與者了解每日的重要行程安排。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大多的參與者來自歐美國家。每日活動的發生,皆會有專人撰寫工作坊紀錄,並且編輯成每日營報的形式,提供給大家作活動紀念、紀錄。智邑整理出一些精華介紹 :
【參與者分享家鄉樂曲海報紙】
海報紙在工作坊中,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分享媒介,參與者以工作坊所提供的海報紙寫下自己想分享的家鄉名謠,以帶動唱、教學樂曲結構等方式,分享給每個工作坊成員去認識自身國家的民族音樂。
【LAST OPEN MIC 活動】
工作坊以每個晚上的聚會餐廳,作為一個即興式的展演舞台,提供參與者彼此間切磋、討論,甚至做一個有趣搞笑的、實驗性的演出, 激發大家在創作上的靈感以及不同的音樂想像,一同開心的玩音樂;而工作坊的每個空間也都成為了音樂人的社交場,不管是戶外的大草皮、地下室的一角,甚至是撞球檯,都能成為音樂創作的角落。
【排練/演出活動】
工作坊在各聲部皆安排一名「聲部領導」作為整合、教導聲部的角色,帶領組別作個別排練,演出活動配合瑞典當地的民謠音樂節,環繞著湖舉辦各式的演出,作為工作坊的尾聲。
【工作坊 FAMILY】
主辦單位規劃了「FAMILY」小組,提供參與者在工作坊上,除了能與同聲部的夥伴交流之外,更能藉著工作坊規劃的工作坊 FAMILY 互相彼此照顧。並且利用 FAMILY 分享時間,交流彼此在工作坊遇到的大小事,讓原本怕生、害怕參與聚會的智邑,也能透過音樂交流,沒有壓力的分享彼此,結交了一群音樂摯友。
工作坊日常分享-凡棋:
在工作坊最印象深刻的是食物,工作坊所提供的食物皆以輕食、素食食物為主,並根據參與者所提供之過敏食物清單作菜單調整。
【The Habibiz Band】
在工作坊中,凡棋與工作坊的學員們組成了一個樂團。配合由瑞典政府與 JMI 所共同合作的計畫,做校園巡迴音樂會、以及參與當地的民族音樂節作演出。
【ETHNO SWEDEN 的獨一無二】
凡棋認為其獨一無二之處在於:回歸音樂的本質,拿掉樂譜、以耳朵、身體等,最直接的感受尋找彼此傳遞的音樂;以及以開闊的心胸去認識、了解各國的民謠音樂 ;最後是「玩」音樂——拋開原本制式化的音樂教育訓練——重新開始感受音樂本身帶給自己的律動。
“從工作坊回國後,對於未來想法經過工作坊的某種洗禮後,對於思維以及看待音樂的角度,都有許多的不同。甚至會希望能夠更深入了解所謂的台灣音樂文化。 ” — 凡棋
透過 Ethno 民族音樂工作坊,能夠以各個國家的民謠,深入文化脈絡去認識該國 民族的社會型態及文化,希望也能藉此找到屬於台灣人的代表音樂。——與談人・楊智博
Q&A時間
Q:請問去工作坊英文要夠好嗎?
A:英語作為工作坊最主要的交流與溝通的載體,因此仍需具備基本的英文溝通能力。
Q:想了解關於 VOCAL 音樂專業在這樣的工作坊裡的角色定位是什麼呢?
A:歌唱本身在民族音樂、民謠是基底與最重要的。在工作坊中,都是先學會歌唱旋律,才開始以各自的器樂作發展。以主辦方角度而言,並不會特別以器樂或是歌唱為主,更重視的評選方式是音樂 家對於想傳遞的想法。
Q:該如何選擇一首代表台灣歌曲,能否分享選擇的方向及過程呢?
A:不管是客家民謠、閩南語音樂、甚至是經典的流行音樂,這些都是代表台灣的音樂。因此不需要特定去挑選所謂『台灣的代表歌』——更重要的是自身去思考自己認為熟悉喜歡的、想要傳遞的台灣價值是什麼,進而選出自己認為最能好好傳遞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