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設計而已:「平面設計師介於製作與大眾之間的共伴思考」觀察書寫

觀察書寫員:翁瑞鴻

一檔節目的視覺經常是大眾接觸作品的起點,也是最直接能傳遞訊息給大眾的方式。在這堂「給藝術家的行政課2」中,邀請到劇場設計背景的平面設計師鄭秀芳,與我們分享平面設計在一檔節目中扮演的角色、與創作者等團隊成員(下文以甲方代稱)的溝通經驗、以及如何去思考並建立雙方的共伴關係。

平面設計不只是服務創作者或自己設計出好看的作品而已,而是作為作品與大眾間在演出前的溝通媒介。在這樣的定位下,首先甲方需要釐清關於自己節目的核心理念,再透過甲方和平面設計師彼此支援的合作關係,方能使平面設計緊緊扣合作品的本質,達到與大眾最有效的溝通。

關鍵是雙方的協作

在我們過去的想像中,一檔節目產生平面視覺的流程,大致是循著甲方提供需求給平面設計師、平面設計師設計、再呈現給受眾的單向關係。然而,在這樣的關係中,平面設計師經常被要求在缺乏作品背景、動機及脈絡的情況下,自行發想欲傳遞給大眾的訊息。在資訊極有限的情況下,不僅難以設計出切合演出特色的宣傳品、更遑論透過平面設計達到與大眾精準溝通的目標。如同我們在使用ChatGPT時,不可能沒有打下任何字句就期望它產生出好的結果,平面設計也是同樣的道理:一件吸睛、又能傳遞作品核心理念的平面設計,仰賴的不僅是平面設計師的能力,還有甲方的共同參與。

理想的設計流程中,甲方與平面設計師處於接近平行的協作關係,在溝通中了解作品的動機、想帶給受眾的感受、甚至雙方碰撞出新的點子,再由此發想平面設計可能的方向,以透過視覺的呈現來傳遞訊息給受眾。

秀芳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流程解釋:創作者經由前期的探索,逐漸收斂、定義出作品的雛形後,平面設計師再介入、發想出可能可以回應作品的數個點子,並經由雙方的溝通、確認,收斂出最後的方案。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強調以人為本,藉由有系統的走過發散和收斂的階段,逐步尋求解決方案。(製圖:翁瑞鴻;參考資料:課堂簡報、維基百科、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學術小組Rookie’s Guide魯奇的設計思考工具書)

說好作品的故事

由上述流程可以看出,甲方在與平面設計師工作前,梳理作品背後的脈絡(4W1H)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要創作這個作品?」、「為什麼這個作品是現在這個樣貌、而不是其他?」、「希望讓觀眾感受到什麼?」⋯⋯。即便某些做出決定的當下看似「照著感覺走」,仍然可以嘗試去追溯「感覺」的來源、去發掘看似隨機選擇背後所隱藏的通則。至關重要的並不是作品的完成度,而是擁有自己的想法、闡述作品的能力,只有甲方能清楚、有主見的說好自己作品的故事,才能在與平面設計師的共同合作下,傳達作品最核心的理念給受眾。

平面設計作為作品與大眾間的溝通媒介

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完美」的設計,能夠讓所有人都從中獲得相同的訊息、百分之百符合所有人的審美觀,因此「不用想要拿滿分」。我們可以透過清楚定義溝通的對象(受眾),依照受眾與媒介的特性來思考適合的風格、排序各項資訊的重要性,達到好的溝通效果。在實際的發想中,秀芳提到可以聚焦在「感動的觸發點」,作品中能感動自己的亮點,或許也同樣能引發觀眾的共鳴;另外,在科技與媒介的變遷下,找到符合時空脈絡、能精準打到受眾的「關鍵字」,也能作為開啟與觀眾進一步溝通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