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多重可能性:《藝術創作與社會之間的連結性?》 觀察書寫

觀察書寫員:劉品瑗

初見這個課程名稱,大概見者都會將其與類似藝術創作如何表達出社會現象、如何反映社會時事等區域連結,但在本堂課裡,這樣的解釋既「對」也「不那麼完全」,標題上的問號或許就是為此而存在,也默示了講者維均在分享時能為我們帶來的幾個不同觀點和思維。

先答應再學的動能

從自身的創作開始連結社會的起點,要先講回到維均的斜槓人生。個性使然,他的人生取向是在每一個機會來到的時候,即使是自己不會的事情也會先答應,然後再驅使自己去學習。這樣的動力給了他發想許多特別嘗試的機會,也能夠將其付諸實行,並在他想轉換新環境的時候,能融合市場開發和自身專長,例如試著搜集長者故事,開發熟齡市場的相關創作。雖然不見得每件事情都是成功的,但做了之後給予自己更多的思考和衍生而來的機會,是當下的他沒感受到卻影響甚劇的。這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投資的概念,先接下任務再去學習,學習了之後又能去接更多不同的任務,最後成為持續前進循環與動能。

讓做過的事成為你的名片

當你投入心力,探討自己有興趣的面向,並試著轉化某些做法來開創新的局面,嘗試之後帶來的漣漪可能會超乎你的想像。當下的成功或失敗,並不能決定你能走到哪裡,反而曾做過的事情會成為隱形的名片,幫助我們和社會上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溝通,也開放了潛在合作對象對自己的認知與想像。

不為自己貼標籤

人不用一直為自己貼標籤。我們總有喜歡自己所在的位置,希望並堅持自己是什麼定位(e.g.導演、劇場人),但這並不表示別人一定要用這個方式認識你,也不表示你一定是這種人。標籤會成為一種侷限,侷限工作、心態及視野,限縮了你能去到的方向。如果我們認識自己和本質的核心,可以改變說法面對不同的人、事、物,但沒有改變我們想做的事情與本質。

Mindset帶來的可能性

Mindset:心態;思維方式。
同樣是使用到導演的能力和思維,但它可以不只是在劇場裡使用。開發遊程、辦藝術節和活動、設計網站、設計防災包、做旅遊平台,都可以使用到。當把思維放在不同領域,即使無法推翻現有的運作體系,但就不一定要依循前人的方法,而是回到自己的能力本身,輻射出可以運作的方向,用不同的方式去發展可能性。

聽完維均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分享觀點,是否和聽者們原本想像的:「藝術創作與社會之間的連結性」有所不同?或許我們會疑惑:從上所述裡,兩者連結性到底在哪裡?

其實用不一樣的思維,或者說市場性思維來看待創意跟產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藝術創作與社會之間的連結」。雖非社教意義上的、似乎比較公益性的視角,但只要能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理想,誠實面向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和社會去溝通和交流,如同維均從一開始做劇場就是對人和故事、人和世界的關係有興趣,於是運用不同的方式去找出、體驗人跟人之間互動,便無非是和社會最真實的對話和連結。

相比於前面幾堂課程帶來切實的技能訓練,最後一堂課打破了藝術工作者常落入的思維僵局,也提醒我們如何從思考出發,更加活用手上的工具,為《給藝術家的行政課2》劃下未完待續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