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VS 市場,理想 VS 現實?—「創作與市場的連結思考」觀察書寫

觀察書寫員:蔡嘉鳳

【2023創作陪伴支持平台計畫】給藝術家的行政課 的《創作與市場的連結思考》課程邀請到演出經常一票難求的四把椅子劇團藝術總監——許哲彬,以及製作人——吳可雲,以對談的方式分享兩位從製作與創作的角度,如何看待作品與市場連結的寶貴經驗。

何謂市場?

每次要開啟新的演出計畫時,除了演出本身的內容外,如何讓觀眾產生購票慾望?要怎麼樣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大家都在談市場,那市場是什麼?

可雲從市場的定義開始談,一個作品會面對到觀眾、場館、策展人、媒體、評論到同業  ⋯⋯等,面對不同的對象會有不同的資源交換,其產生的價值就是我們要去掌握的。

觀眾為我們帶來票房,而媒體、評論人會對作品產生評價。這些資源交換後的價值再往遠程看,如果作品有一定的影響力,就會製造更多的消費、關注,讓創作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說到這裡,我開始回想,過往我購票去看一場演出時的動機是什麼?可能是某一個我很喜歡的經典劇目被改編,可能是我很喜歡的演員、藝術家有參與,可能是我一直都有在關注的劇團的新作品,也可能是久久一次的場館藝術節系列演出 … 等。

我們身為消費者,是順著市場的趨勢在挑選「商品」。如果一個製作人、創作者,沒有在製作前期就看見這個作品所要面對的市場、潛在的消費者,那麼在市場的生存會有很大的困難。

我的票房在哪裡

接著有人提問:大部分團隊起步時,大多都是以親友票開始推票,要怎麼從親友票跳脫出來,進入到大眾的市場?

哲彬以創作者的身份回應這個議題,他認為創作初期就要先問自己一些問題:
一、我是什麼樣的創作者?

你會怎麼樣跟別人介紹你?創作種類、學經歷、美學喜好。

二、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創作者?

短中長期的目標?你想怎麼樣被大眾認識?

三、我和其他創作者在座標上的關係?

現今的市場中,我的美學會跟哪些創作者歸類在一起?

想要自己的作品在市場裡被看見前,要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現有的資源有什麼、定位是什麼?跟我相同類型的創作者距離我多遠?他現有的資源、成就、高度?

延續對創作者的提問,作品完成後,不妨也對作品提問:

一、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作品?

二、這個作品想和什麼樣的觀眾溝通?

三、這個作品和其他作品在座標上的關係?

從親友票開始,再從圈內觀眾,再到你過去的創作吸引了多少觀眾去判斷,我這次的作品要選擇突破、挑戰,還是先設立一個保險的票房目標就好?創作者跟製作、行銷合作時,不應該抱持一個「請一個人來幫我賣票」的心態,應該要一起分析:

一、面對的市場是什麼?

二、可以掌握的市場有多大?

三、想要挑戰的市場是什麼?

綜合以上,當你要面對真正的觀眾,就要不斷向自己、作品、市場提問。我們看到一個劇團能夠將作品完售,不應該單看這一次的作品行銷,應該要去看這個劇團過去的經歷累積怎麼去回應觀眾。面對正在製作中的作品,看清自己或是作品的定位,都是一個自覺的事。

一、我/作品的客觀條件是什麼?

二、我/作品有賣點嗎?

三、我的創作夠好嗎?

一個不熟悉市場的創作者,很容易迷失在市場定位裡,那麼製作應該就要著手協助分析,創作者的類型、作品的內容議題、適合的製作規模。進一步去看製作條件(預算)、行銷宣傳方式、市場價值的選擇。

說到行銷方式,不外乎週邊小物、多人套票、Podcast、文宣品 …等,哲彬提醒大家:「花了行銷成本之後,有沒有去追蹤他的效益?」

這一點其實我很認同,行銷不是做越多越好。如果你今天只有一百張票要賣,有需要花大錢去買廣告嗎?如果你啟售後票房已經賣出 70%,還有需要印製大量文宣佈點在藝文場館、咖啡廳嗎?可以回想過往的行銷方式,從觀眾的演後問卷分析,掌握有效的行銷資源。

我在市場中的定位

最後,兩位講師也以自身經歷來跟大家談他們從以前到現在的市場狀態:

  • 初期 – 累積曝光度/積極發表作品/一次又一次的找到創作定位。
  • 中期 – 拓展合作對象/初期到現在所累積的觀眾/把製作跟創作分開,進行專業分工。
  • 現階段 – 找到新的創作者、資方來讓劇團多元發展。
  • 未來 – 雖然劇團的主創者變了,但這個劇團不會消失,達到永續發展。

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市場與創作的議題很大,每個作品會面對的挑戰也不盡相同,但只要摸清楚自己的定位,並且不斷向自己跟作品提問,都可以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