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偉洛

2025年7月,我在花蓮進行為期一週的駐留計劃,主要目的在於探索和討論祈願動作的表演性,以及這些形式如何得以建構。在台灣,有句話說「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反映出廟宇遍布的現象。這些廟宇多樣,有的建於城市角落,有的則是流動的,方便移動。在駐留期間,我翻閱了一本名為《寄生之廟》的書,記錄了台北廟宇的狀況。書中提到,一座廟由廟體、金爐和香爐所構成,這些元素可以集中擺放,也可以分散於不同建築物內外,既是工具也是形式,像儀式中的行為,是作守禮與溝通工具,有着象徵性的固有意義。

由於動作的表演意義常依賴其所處的語境,我想了解祈願時動作如何與祝福產生連結,使心意得以反饋並彰顯意義。為此,我與當地居民共同觀察一個例子,並請他們創作屬於自己的祈願動作。在台灣,有一位脊醫在網路上發布蛇年開運操,運用蛇的意象來傳達好運的祝福,藉由瑜伽中的眼鏡蛇式來象徵順利通暢,同時促進身體活動。這種利用動作的意義來強化祝福,將祈願的動作與身體動作的功能分開。而另一例是讓觀眾雙手伸展、提膝,象徵步步高升。這些動作與祝福語境的連結,讓我在思考自己創作作品時的語境,有了更多意圖想象和參考。參加者也十分投入於創作祈願動作,他們除了拿取和求取外,也多有儲起和讚頌的動作,當然扮演祝福語中的物件也十分常見。

在祈願動作中,我們甚至沒有神祇的形象,聽者多是對自己心靈的相信。這種過程也是一種親密的自我祝福,人在這樣的狀態中變得謙卑和安靜,形成一種獨特而深刻的精神狀態。這不僅是動作的表達,更是一種內在的修行與自我對話。我有興趣了解其狀態如何與觀眾產生共鳴,這會產生如何的軀體同理。
總結來說,祈願動作的意義不僅在於形式,更在於其所蘊含的文化語境與個人情感的交融。透過觀察和參與,能更深刻體驗動作中的意象與信仰,進而理解祈願行為的多重層次。未來,我希望能將這些經驗融入作品中,創造出更具象徵性與共鳴的表現形式,使觀者能在動作與空間中找到自己的期待與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