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東翰
- ChatGPT:在藝術圈,「跨領域」是一個相當廣泛的詞彙,用來描述藝術家、創作者或表演者在不同的科學、媒體或領域之間進行交叉、整合和結合的實踐方式。這種實踐方式早在超越傳統的科學和媒體製作,創造出新的、多元的藝術形式和體驗。藝術家有可能將不同的媒體、技術和概念結合在一起,以創造出獨特的藝術作品或表演。例如,一個位藝術家可能結合視覺藝術和科技,創作出一個交互裝置或虛擬現實藝術品;或者說一個舞者可能融合不同風格的舞者,並結合影像投射和音樂來呈現一個全新的表演。
- ChatGPT:然而,跨領域並不僅僅是將不同元素混合在一起。它還涉及到對不同領域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如何在不同領域之間建立有意的聯繫和對話。這需要藝術家具跨越領地的知識、能力和創造力,並有能力將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總的來說,跨領域藝術是一種開放且多元的實踐方式,它鼓勵藝術家和創作者超越傳統的領域,透過超越學科學、媒體和領域的結合,創造出全新的藝術體驗和意義。
從ChatGPT開始討論起跨領域,大概可以得知這正是不同領域所相互交織而成的一種表現形態,但如果以創作者的角度切入看待,除了形式上的達成,更要回問其中行動的原因與慾望為何?這樣的思考令我先是想起2000年初芬蘭公司Nokia在台灣轟動一時的廣告標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好,在科技極為發達的當代,要深入體會這句話得先了解科技,再去感受人性;首先從科技的角度切入討論,在虛擬的世界一切需要先進行「定義」,如果是C語言就是從void(無返回值)出發的setup與loop進行模組設置與行動指令,並從中開始複雜化與模組化函式。直接跳到我們現在看到的Ai,可以知道藉由訓練、指令、要求、修整,可以逐步使的Ai與使用者之間越是親密,過程中不斷透過定義與標籤建構科技的型態,而這正是當代的我們都習以為常的現象。接著我試圖引用羅蘭巴特在《明室》裡所提到的概念來說明,「知面」(Studium)與「刺點」(Punctum)分別代表影像中被攝物面對觀看者時所分裂出來的兩種型態,第一種是帶有知識、道德、標籤、規範…等,我將它稱之為語彙;另一種則是推翻一切的情感表達,可以想像自己是否曾經在看某部電影或聽某首歌時,在某些關鍵字或音符上不小心被觸動,但與其作品原本想傳達的相差甚遠,這類情況可以精準地排開知面的組成,解讀為刺點的力量。而科技正在進行的是學習大量的知面,以達成相似於「智慧」的產物。
藉此回應跨領域的問題,在進行跨領域時我們總是透過知面不斷的定義、規範領域,同時也在生產新的「產後領域」,這樣的行動正如同Ai在學習知面一樣,毫無刺點地進行著。回顧起跨領域的起源「激浪派(Fluxus)」的年代,當時並沒有如此先進、普及的科技知識與水平,而藝術家在進行的正是抗拒專業化、反作品實體化(dematerialization)、擁護布萊希特(George Brecht)式的「事件創作」,以及否定個人主義,以凸顯當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