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到那裡,我們都需要多一點「過程」—NPSEA Project新加坡da:ns LAB與VECTOR#3 觀察記錄

文字、攝影/聚思製造端 國際發展及專案管理儲備經理 李芷蔚 Vivien 

2023年是聚思製造端(原名:思劇團)展開「東南亞性別網絡(NPSEA Project) 」的第三年,也是國際社會疫後回歸實體交流及近距展演的一年。在這個疫後時代,人們帶著過去三年在線上建立的國際關係,以一種網友見面的期待與謹慎,回到實體的交流事件上。

 事不過三 我們如何回到實體

「東南亞性別網絡(NPSEA Project) 」三年以來,是由臺灣聚思製造端及新加坡Dance Nucleus 長期共同合作主辦,每年互相薦邀兩地新銳藝術家,以線上駐村的方式,透過東南亞地區共有之性別議題聚集彼此創作,進行文化交流並建構階段呈現,同步實驗在疫情之下,如何持續推進兩個民間組織的國際網絡關係發展。計畫走到第三年,從過去線上虛擬建立的關係中提取養分回到實體,推動線上階段成果逐步轉化為下一實質的文化交流事件,成為今年計畫的核心。

然而,從線上到實體,除卻工作方式及體溫的落差,如何回應藝文生態持份者疲於疫後報復性生產的結構、拆解所有人或多或少被疫情侵入過的創作方式及思維,重新過渡到藝術家及組織的實體認識、重啟平等有效的創作對話關係,成了此年國際工作開始前不得不面對的「過程」。

因此,今年計畫拉長工作時程,先從支持臺灣代表藝術家Betty Apple、周寬柔及筆者以藝術製作與行政人員身份,出國參與2023年2月由新加坡Dance Nuclues策畫、濱海藝術中心主辦的da:ns LAB(註1)年度藝術家實驗工作坊以及VECTOR#3(註2)跨領域展演,作為計畫國際交流事件的過渡開端,亦是今天文章要討論的重點。

 It is present and yet undefined  

2023年的da:ns LAB及VECTOR#3舉辦時間約為一週,以東南亞地區為主的藝術家、藝術經理及組織代表等,包括來自臺灣的Betty Apple 及寬柔等約30位與會者,先以每天7小時的密集相處、分享、討論、分析甚至提出實作練習,嘗試以來回的對話交流,填補彼此過去三年在酷兒議題探索路上的空位。最後又在VECTOR#3的兩天,呈現、共同觀看6個酷兒作品,收束這次交流。相較其他展會式的國際交流事件,da:ns LAB及VECTOR#3的重點更著重於「生產過程的討論及意識流動」,而非成果的買賣。

 所有的與會者都在da:ns LAB實驗工作坊中先以”Persent, yet undefined”為主題認識彼此,並花三天的時間一同審視在「社會環境變遷」及「酷兒議題持續發展」下,如何從過去單一的名詞定義,循著價值流變與各地文化獨特組成,形塑出一種更關涉當代、持續流動的個人身份認同及意識形態。

這種沒有終點的「現在進行式」討論,簡單來說是源自過去藝術家需要以單一的「名詞」(present)定義往內探索、解放自我,及開拓外界著遍對「酷兒自我」的理解及包容 。但疫後三年,藝術家需要處理的不再是「名詞」理解,更是如何透過「ING」的方式尋找一種既顯於當代,又未能馬上明確的酷兒議題討論形態,使藝術生產者能與社會的價值轉移產生空白,找到當中過程及對話空間,重新形塑「藝術家與藝術家」、「社會與藝術家」及「社會與議題」的新認識,進而找到酷兒議題下一步需要被實驗的可能,避免原地踏步與定形。

這種沒有終點的國際討論有時難免是痛苦的,加上不同文化養成及語言落差形成的阻隔,消化及理解絕非易事。但從藝術有機生產的面向而言,卻是必需的陣痛。也許在這數天的討論過程,所有與會者不至於產生明確的結論,但那些因著聆聽與對話而產生多一些切入點,去理解彼此思維,才可以沿著未來逐漸回溫的國際對話中找到往下探索那些”undefined”的契機,回應到當下我們在再觀看VECTOR#3的作品時,也似乎能產生隱約不同的提問及思考方式。

疫後一人多工概念再進化,藝術是否也有”Uni-mind”?

最後,除了支持臺灣藝術家參與這次的da:ns LAB及VECTOR#3國際事件,筆者身為製作與行政人員參與此次國際交流,場內也有至少四分之一為製作或身兼行政角色,數量之多讓筆者略感驚訝。且原以為製作與行政人員在會場的參與和角色,相較於對議題有切身關連的藝術家,會較為被動、具距離的角色。但因著討論的流動形態,筆者似乎能輕易找到一種平等參與的定位,不論是在「個人理解」還是「討論參與」都是同樣親密和重要的。這對筆者而言,反映著兩種現象:

 一、藝術家與製作行政角色轉變為混合式分工

表演藝術隨著「藝術生產供過於求」及「藝術工作者的職能角色」不停混合,藝術家、製作與行政人員間產生出一種更有概念性的理解及共工方式。從過往的以藝術家為導向的單向權力形態,漸漸轉為以專業作導向,甚至更混合式的分工。藝術家與製作間更了解彼此的專業性,也能以更對等的方式及動機在議題交流對話上,聆聽另一專業的思考方式。

 二、藝術也有Uni-mind,製作也需要有藝術性。

製作端在這個混合共工的年代,不僅是藝術家藝術性的翻譯工具,也需要有一定的藝術思維及個人美學。透過這種國際討論、製作,得以了解疫後藝術家的流動思考,同時在藝術家於前端處理藝術意識及價值判斷「過程」中,投入製作的美學思維,對外除了有助藝術流動的思維傳遞,對內也能為藝術生產過程提供有機的互為影響,讓不同專業角色的藝術工作者在生產過程中更可能產生Uni-mind。

註1:da:ns LAB 2023:是以實驗工作坊的形式,透過三天密集的議題討論、思辨、討論、觀察分析以及實作練習。使從澳洲、英國、新加坡、韓國、菲律賓、香港及臺灣等各國藝術家,能夠在各種議題中進行文化交流與討論。

註2: VECTOR#3:以連續兩天的演出及開放大眾報名的工作坊,在新加坡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的Annexe劇場呈現當代酷兒作品,新加坡本次亦邀請臺灣藝術家 Betty Apple倍帝愛波發表 “Rubber Mermaid’s Escape Room”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