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ers Platform 能動者平台」 由日本知名舞者、編舞家和視覺藝術家梅田宏明(Hiroaki Umeda)發起,意圖以集體創作的方式對亞洲現代舞蹈及編舞提出屬於下一世代的視角和價值觀,此平台將提供一種新的方式,讓每位來自不同亞洲城市的能動者(Movers) 能呈現並發揮自己獨特的舞蹈風格。Movers Platform融合不同能動者發展型式之舞蹈風格,把焦點及重要性放在舞蹈動作本身,提供能動者另一選擇。
製作沿革 Production Background
2020年時由日本Yokohama Dance Collection與臺灣國藝會ARTWAVE開啟首次共同製作,集合臺日兩地的製作團隊及舞者,作為當年Tokyo Performing Arts Meeting in Yokohama(YPAM之前身)的藝穗節目之一。
2021年Movers’ Platform 與聚思製造端聯繫,希望延續台日合作關係,並以平台之間的合作,邀請不同藝術家參與。但因為礙於疫情的關係,所以未能出國,僅以線上的形式進行排練與合作關係,當時推薦參與藝術家為:洪翊博、凃立葦;同年梅田宏明也受到國家臺中歌劇院邀請發表雙舞作《存在粒子》及《並存序列》,本次參與“Movers Platform #4”的臺灣舞者「王甯」,亦是當時的表演者之一。
2021年製作雖因應國際疫情造成旅遊限制以線上方式演出,聚思製造端(時為思劇團)仍以臺灣行政及場地合作單位身份,支持臺灣藝術家參與製作。
2023年是國際疫情解封後的首個年度,也是編舞家梅田宏明最後一年擔任橫濱紅磚倉庫1號館的駐館編舞家,承接過去2020年及2021年的臺日合作關係,再次邀請聚思製造端作為製作合作單位。聚思製造端做為民間獨立平台,支持獨立舞者,參與國際舞蹈平台與製作,推薦「王甯」及 「王筑樺」等多人,進而由梅田宏明決定參與人選,一同延續與深化能動者平台的階段發展。
創作概念 Production Concept
「能動者平台」演出意圖以集體創作的方式對亞洲現代舞蹈及編舞提出屬於下一世代的視角和價值觀的跨國身體研究及演出製作。此演出以「平台」的概念集結來自不同亞洲城市的「能動者」(Movers),先由編舞家梅田宏明與能動者進行一個多月的線上一對一身體開發,再藉演出前3-4天的密集實體排練提供能動者一種新的方式呈現並進一步發揮自己獨特的舞蹈風格,最終在日本橫濱產出融合不同能動者發展型式之舞蹈風格的演出內容。「能動者平台」除了在藝術面希望能重新把舞蹈演出的焦點及重要性放回舞蹈動作本身,提供能動者更多身體可能性,同時也在製作上持續象徵臺日共製、多國共製、線上下混合製作模式的實踐。
2023年 能動者平台#4
演出日期:2023/12/2(六)、12/4(一) 18:30 演前對談、19:00 演出 (皆為日本時間)
演出地點:日本橫濱象の鼻テラス(Google Map)
臺灣製作人員名單|
製作人、國際經理人:高翊愷
製作行政、初階國際經理人:李芷蔚
行銷宣傳 :郭晉銘
臺灣代表藝術家(能動者):王甯、王筑樺
主辦單位:Yokohama Dance Colletion
合作單位:聚思製造端(臺灣)、WestK(香港)、Connected A(韓國)、DAN.C.CE UNITIVA(希臘)
臺灣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活動回顧
photo credit:Sugawara Kota
梅田宏明(Hiroaki Umeda)
Hiroaki Umeda是一名編舞家和跨領域藝術家,為日本前衛藝術界的代表性人物。舞團S20成立後,他既微妙又猛烈的舞蹈曾於世界各地巡演,且備受好評。他的創作不只考量了身理上的舞蹈元素,也在編舞時顧及視覺、感知、及時空方面,使得作品以數位背景和創作手法的整體性著名。基於他針對時間、空間編排的執著,Umeda在編舞及舞蹈演出外也是名作曲家、燈光設計、場景設計、和視覺藝術家。 即使現在的代表性風格融合數位影像、極簡的音景和強烈的肉體性,更早期的單獨創作同樣引世界各地的觀眾入神,如Adapting for Distortion (2008)、Haptic (2008)、Holistic Strata (2011) 和spit flow (2013)。 Umeda於2009年與各種不同肢體背景的舞者合作,開啟長達十年的編舞計畫Superkinesis。為探索周遭的動態語言,必須仔細聆聽環境中唯獨舞者能察覺的聲音。Umeda的作品Interfacial Scale (2013)由瑞典的GöteborgsOperan Danskompani委託,而他最新的編舞作品Peripheral Stream (2014)則受托Benjamin Millepied所帶領的 L.A. Dance Project,並於Théâtre Châtelet首次公演。 為了給予觀眾未經歷過的感官體驗,Umeda自2010年起,以製造光學錯覺和讓觀中置身其中為目的,持續地創作一系列的裝置藝術;融合視覺與知覺的作品於2010年榮獲Prix Ars Electronica榮譽獎。2018年,他的影片裝置作品展出於21_21 DESIGN SIGHT展覽 AUDIO ARCHITECHTURE。他的球幕投影作品Intensional Particle Dome Installation也參展各國藝術節,並於德國的Fulldome Festival和美國的Macon Film Festival獲獎。
王甯
生於1991年,現為獨立藝術家、自由舞者,出生於臺灣台北,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致力於當代舞蹈實踐,視身體為兼具物質性存有與情感相容,個體間富含獨特歷史痕跡的複雜載體。近年積極參與跨領域合作,包含舞蹈及馬戲、聲響、新媒體、實驗錄像、行為表演等共創展演。
2018 編創雙人舞作《丨丨》The Other 關注身體凝視與性別界限,以裸身展演測探觀演關係的含混曖昧性。《運動提案》(2021)獲第二十屆台新藝術獎季提名;《運動提案:隙》(2023)獲兩廳院 R&D 計畫支持,作品意圖在運動中揭露身體的多重政治。近年亦投入影像創作,皆以身體作媒介,探尋私歷史與宏觀社會的互文關係。
曾參與「能動者平台#1 臺灣/日本」(2020)、新加坡Dance Nucleus [CP]3(2021)、「東南亞性別網絡 2.0:虛實駐村」(2022)等國際交流計畫,持續深化個人與國際的橫向連結。曾和周書毅、田孝慈、古名伸、李銘宸、陳芯宜、Jérôme Bel×陳武康×葉名樺、Hiroaki Umeda、Choy Ka-Fai、陳乂、劉玗、Candy Bird、Alex Schweder×Ward Shelley 等跨領域藝術家合作演出。
王筑樺
臺灣台北人,現為表演藝術工作者。「意識帶領身體行為而產生動作,身體表演如何闡述內心活動」是她現階段關注的表演概念。於舞蹈作品之外,也嘗試戲劇作品、行為藝術、Live Art以及攝影。曾與楊銘隆、李奧森、蘇威嘉、葉名樺、林祐如、田孝慈、劉彥成、林素蓮、Henrietta Horn、Rosie Herrera、Helen Simoneau等不同風格、領域之藝術家合作。曾獲菁霖獎學金赴美參加美國舞蹈節、教育部人才躍升計劃赴法國CNDC,Angers舞團實習,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交換研習、2022衛武營馬戲平台打開排練室駐地藝術家。
學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 表演主修 畢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畢業
演出經歷
2023
《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李奧森作品| 國家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
《巴黎舞會》Blanca Li 沈浸式VR 作品| 國家兩廳院-TIFA
《混沌聲響》 即興演出 第七季第七番 | 驫舞劇場
2022
《一千零一夜》劉彥成作品 | 大身體製造
《不知邊際、不知所謂事件》李奧森作品 | 台北藝術節
《Sam》李奧森作品 | 鬼丘鬼鏟
《困獸》陳履歡作品 | 國家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
Yokohama Dance Collection
Yokohama Dance Collection是日本多年歷史的國際舞蹈節,其中包括舉辦各種表演、比賽及工作坊項目,如旨在發掘和培養具潛力的年輕編舞者的國際大賽,及與日本國内外舞蹈界和舞蹈節的合作的節目,同時也引進國際活躍編舞家的演出作品。此外,舞蹈節也與YPAM(日本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合作,並於每年同一時期舉行,以加强當代國際藝術創作者的團结以及日本區域與國際間的聯繫,旨在增加其作为亞洲重要舞蹈平台的存在。